图片
所谓奇异建筑,多数因其前卫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审美争议而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图片
奇异的背后,当然也有公认的不和谐失败案例
本篇列举的建筑案例,多数因其前卫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审美争议而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建筑艺术审美因人而异,但深层次归结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功能与美学的平衡、特定时代与潮流的影响;更有与自然环境适应性的融合、技术创新与传统冲突的因素。
图片
世界范围内“稀奇古怪”的建筑
图片
扎哈·哈迪德大胆前卫的流线型空间设计
图片
从争议到传奇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所以,标新立异你可以理解为创新,但如果藐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尴尬窘境;又如忽视文化背景的差异,将异域传统建筑放错了环境,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再如“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简约主义盛行的当今,繁复的装饰可能被认为过度浮夸,现代与古典随意的结合,有时会适得其反;而现代技术创新的结构形式时常会颠覆传统的审美,大胆激进的手法往往不被人理解,有如扎哈·哈迪德的流线型设计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经典案例在先。
图片
在建筑艺术视觉的角度上,这些另类的表达极大丰富了建筑的形式意义
图片
浮夸、具象或过于抽象的建筑艺术形式表达,往往不被人理解,有时被视为丑陋
图片
这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建筑至少在感官上给世人呈现出或有趣,或另类,或惊艳的视觉效果奇观
以上种种,奇异的背后在某种角度极大丰富了建筑的形式意义,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审美评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不管怎样,这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建筑至少在感官上给世人呈现出或有趣,或另类,或惊艳的视觉效果奇观。
01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
图片
巴黎卢浮宫与玻璃金字塔【法国】
图片
从争议到传奇,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卢浮宫的改扩建过程中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图片
地下掘地深挖大建,地表再按几座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看似与卢浮宫历史风貌毫不搭边
图片
针对国家级古迹附属设施改扩建的这一手笔,即便放眼世界,也可谓空前绝后
从争议到传奇,在卢浮宫的改扩建过程中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地下掘地深挖大建,地表再按几座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看似与卢浮宫历史风貌毫不搭边。针对国家级古迹附属设施改扩建的这一惊人手笔,即便放眼世界,也可谓空前绝后。
图片
卢浮宫与玻璃金塔平面俯瞰
图片
拿破仑中心庭院的玻璃金字塔俯瞰
图片
建筑巨匠贝聿铭设计的方案,是将大量扩建面积隐藏于地下线型连接主场馆,中心位置的金字塔将成为新的主入口
图片
轴测图标注的金字塔下方与四周的地下空间,地表的金字塔只是其改扩建的冰山一角
图片
改建后的主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地下空间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浮宫博物馆展厅光线昏暗、入口狭窄拥堵、展陈与研究空间极不匹配,原有设施功能已无法承载庞大的游客流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浮宫的改扩建被提上日程。由著名美籍建筑巨匠贝聿铭设计的方案,是将大量的扩建面积隐藏于地下,围绕拿破仑中心庭院,通过长条形的线型建筑将U形博物馆进行重组,而位于中心位置的玻璃金字塔将成为新的主入口。该方案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巨大争议,民众、媒体甚至是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贝聿铭一度受到批判、指责甚至谩骂,其饱受的煎熬与肩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图片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模型
图片
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参观金字塔模型,对着记者的镜头表示“这样看着还不错”
图片
1985年5月,在现场建造金字塔等比例模型来验证尺度关系
图片
卢浮宫拿破仑庭院的原貌,1985年,改扩建工程前期已启动
图片
卢浮宫改扩建施工场景,1985~1989年
图片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左)与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右)
图片
卢浮宫改扩建项目背后的强有力支持者--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下)与文化部长雅克·朗格(上)
图片
现如今的卢浮宫拿破仑庭院面貌,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矗立于中央,承担新的主入口功能
为了向市民、巴黎市政府官员更好地介绍这一设计,贝聿铭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还放置了一个1:1的金字塔框架模型,以供民众参观。事实上,这只是整个改造工程中的冰山一角,建筑方案把增加疏散和聚集人流的大型公共空间建筑都藏在了地下,将卢浮宫两侧楼群联系为一个高密度的整体,从而为它提供了以往严重缺少的接待、技术管理和学术研究的空间,而广场地面唯一可见的部分,便是承担中央入口作用的玻璃金字塔。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文化部长雅克·朗格力排众议的支持推动下,扩建工程于1985年在争议声浪中得以正式启动,1989年最终落成投入使用。
图片
现如今与卢浮宫和谐共存的拿破仑庭院玻璃金字塔,仿若一颗闪亮的钻石光芒四射
图片
现在看来,贝聿铭大胆创新的方案重塑了这颗法兰西之心
图片
其融汇贯通了历史与现代,完美平衡了形式与功能,使其成就为博物馆新的象征之一
图片
贝聿铭与玻璃金字塔,当年的口诛笔伐早已烟消云散,如今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见证了从争议到传奇
30余载过去,如今拿破仑庭院上的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和谐共存,仿若一颗闪亮的钻石光芒四射。现在看来,贝聿铭大胆创新的方案重塑了这颗法兰西之心,其融汇贯通了历史与现代,完美平衡了形式与功能,使其成就为博物馆新的象征之一。当年的口诛笔伐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四处洋溢毫不吝啬的赞美之词,见证了从争议到传奇的历史。
图片
卢浮宫拿破仑庭院主金字塔的平面位置
图片
主金字塔侧方俯瞰,由主塔和东南北3座小塔组成
图片
金字塔与7座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从俯视的角度看和法式园林的风格一脉相承
图片
透过主金字塔的玻璃,俯瞰其内部空间
图片
主金字塔立面与内部空间展示
拿破仑庭院中的玻璃金字塔由主塔和东南北3座小塔组成,与7座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从俯视的角度看和法式园林风格惊人地一脉相承。主塔底宽35.4米、地面高度21.6米,呈四角锥形态矗立于拿破仑庭院中央;其四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塔身总重约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而金属支架仅有95吨,支架的负荷远超其自身的重量,在当年被视为融合现代结构的独特尝试。
图片
主金字塔与内部空间
图片
主金字塔内部空间展示,作为新的主入口和集散中心,连接着卢浮宫的三座主要展馆--黎塞留馆、德农馆和叙利馆
图片
开敞通透的开放式空间内,中央螺旋楼梯优雅地盘旋而上,为室内空间增添了流动感
图片
从大厅内部仰望穹顶,从结构上来讲它是一座钢结构金字塔,采用了索桁架结构
图片
环向拉索在金字塔折角处的节点,下图为主金字塔典型受力单元
图片
主金字塔的钢结构受力节点装置,细节精湛,铰点密集连接着9根杆件,结构颇为复杂
由于玻璃不参与结构受力,所以准确来说这是一座钢结构金字塔。有趣的是,菱形的网格在平面内是不稳定的,你若细看会发现索桁架结构的支架腹杆中有一道若隐若现的环向拉索,设计做到了既美观又不简单粗暴,结构细节精湛到位。金字塔下方设计为开敞的开放式空间,中央螺旋楼梯优雅地盘旋而上,为室内空间增添了丝滑的流动感;作为新的主入口和集散中心,其内部功能齐全,通过巧妙的布局连接着卢浮宫的三座主要展馆--黎塞留馆、德农馆和叙利馆。
图片
倒金字塔的平面位置,在较外侧的交通中心,位于地下空间的卡鲁塞尔广场购物中心内
图片
倒金字塔的上、下部结构,与拿破仑庭院上的主金字塔遥相呼应
图片
倒金字塔的内部空间,其核心作用是为地下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采光
图片
独特的倒置结构,其中下部结构玻璃参与结构受力,是名副其实的玻璃金字塔
另外在较外侧的交通中心,位于地下空间的卡鲁塞尔广场购物中心内有一座倒金字塔,与拿破仑庭院上的主金字塔遥相呼应。其核心作用是为地下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采光,与主金字塔相反的倒置使其受力结构与前者迥然不同:其上部结构是略微上拱的正放四角锥,下部结构是下垂的倒四角锥,两者共用一道环梁,除此之外相互独立;其下部结构的玻璃参与结构受力,是名副其实的玻璃金字塔。
图片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卢浮宫现场观看最新研发的玻璃
图片
贝聿铭与落成的主金字塔,上方穹顶采光通透
图片
主金字塔、小金字塔的镜面玻璃外观,从内部向外侧眺望,明亮通透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这样的设计必须满足一个先决条件—金字塔的玻璃必须完全透明,并且平滑度和安全系数要求极其苛刻。而在当时这样的玻璃是不存在的,由于难以解决玻璃成分中的杂质,当年的玻璃呈现淡绿色,如果运用到金字塔上,相互叠加的淡绿色最终会呈现啤酒瓶一样厚实的深绿色,这会产生金字塔与原有建筑密色调极不协调的灾难性后果。为此贝聿铭丝毫不予妥协,甚至借用总统的名义向法国的玻璃制造业施压,最终获得了理想的玻璃透明度。
图片
玻璃金字塔不论是规模还是设计均体现着对卢浮宫的致敬,成为庭院核心焦点和醒目的符号
图片
现代钢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的通透性,意味着以往的建筑传统被打破,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建筑
拥有不朽外观的玻璃钢构金字塔矗立于拿破仑庭院中央,不论是规模还是设计均体现着对卢浮宫的致敬,成为庭院核心焦点和醒目的符号。现代钢结构的稳定性、整体的通透性,意味着以往的建筑传统被打破,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建筑。关于争议,时间足以证明一切。
02巴黎拉德芳斯新凯旋门【法国】
图片
巴黎拉德芳斯新凯旋门【法国】
图片
高达110米的巨型拱门巍然矗立于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区,象征为20世纪的凯旋门
图片
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雄心的建筑项目之一,在竣工的数十年间却始终未能获得预期的赞誉与认同
在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区,一座高达110米的巨型拱门巍然矗立,这座本意象征为20世纪的凯旋门,却在其竣工后的数十年间,始终未能获得预期的赞誉与认同。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雄心的建筑项目之一,新凯旋门的命运折射出现代主义建筑理想与城市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
图片
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与新凯旋门
图片
建筑简洁的立方体造型和巨大的尺度,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纯粹几何形式的审美倾向
其构想诞生于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大工程”计划时期,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希望通过标志性建筑来彰显国家的现代化成就。由丹麦建筑师约翰·奥托·冯·斯普雷克尔森设计的大拱门方案从424个参赛作品中因“纯洁和力量”的表现脱颖而出,建筑简洁的立方体造型和巨大的尺度,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纯粹几何形式的审美倾向。
图片
建筑的初衷是构建一座“面向21世纪的凯旋门”,一处能够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开放空间
图片
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大拱门被构想为一个巨大的观景平台,并试图创造一个全民共享的都市空间
图片
从俯瞰的角度,一条轴线从卢浮宫起始,横贯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最终落于拉德芳斯商业区的高层办公楼群
丹麦建筑师斯普雷克尔森的初衷是构建一座“面向21世纪的凯旋门”,一处能够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开放空间。设计方案中的大拱门被构想为一个巨大的观景平台,并试图创造一个全民共享的都市空间。从俯瞰的角度,一条轴线从卢浮宫起始,横贯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最终落于拉德芳斯商业区的高层办公楼群。但有趣的是建筑与轴线中心呈6度偏转,这非建筑设计的初衷,因其桩基避让地下交通网而不得已为之。
图片
建筑形式采用了极简的立方体结构,中间开凿出一个巨大的门洞,构建尺度恢弘、极具视觉冲击力
图片
建设中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1987年,在结构方面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预应力砼技术
图片
新凯旋门的整体立面表现
图片
新凯旋门门洞内侧立面细节表现
图片
巴黎拉德芳斯商业区的新凯旋门,尺度恢弘、视觉效果极度震撼
建筑形式采用了极简的立方体结构,边长108米,中间开凿出一个巨大的门洞,构建尺度恢弘、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巨幅的尺度使得内部空间难以有效利用,而单一的几何形态也限制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其功能缺陷显而易见:作为办公空间,采光和通风条件一言难尽;作为观景平台,又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利用率低下的建筑内部空间,难以吸引足够的租户和访客;在结构方面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预应力砼技术,建筑主体由12根巨型砼柱支撑,外立面覆盖着2.8万平的玻璃和昂贵的白色卡拉拉大理石,最终的结果是投资巨大、维护成本高昂。
图片
巴黎城市轴线上的凯旋门与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在形式上遥相呼应
图片
俯视角度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方正的造型与周围的高层办公楼形成了单调重复的天际线
图片
建筑巨大的体量与周边环境缺乏必要的过渡,造成了视觉上的压迫感
图片
有趣的是建筑与巴黎城市轴线中心呈6度偏转,这非建筑设计的初衷,因其桩基避让地下交通网而不得已为之
大拱门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与协调性也得打个问号,作为拉德芳斯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方正的造型与周围的高层办公楼形成了单调重复的天际线,而建筑巨大的体量与周边环境缺乏必要的过渡,造成了视觉上的压迫感;其位处CBD中心,现代的风格无可厚非,但贵为巴黎城市轴线的地标建筑,显然与巴黎城市的肌理形成了过于鲜明的对比,城市空间的连续性难以延续。虽然设计者试图通过轴线关系将大拱门与凯旋门联系起来,但这种形式上的呼应难以弥补文化内涵上的断裂。
图片
新凯旋门的特点在于极致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强调标志性建筑的象征意义
图片
巴黎城市轴线及对应的历史景观面貌
图片
巴黎城市轴线,卢浮宫~拉德芳斯一览
图片
拉德芳斯拱门与凯旋门对应的轴线关系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大拱门的建设反映了20世纪后期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它过分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标志性建筑的象征意义,而忽视了建筑与城市文脉的有机联系,其建筑表现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剩下的仅有乌托邦式的初衷所折射的尴尬困境。
图片
贝聿铭的未竟之作--拉德芳斯之首,1970~1971
图片
贝聿铭的方案与丹麦建筑师斯普雷克尔森方案对比
相对而言,在当年参赛作品中贝聿铭的未竟之作更具创意,与丹麦建筑师斯普雷克尔森的中标方案相比,贝聿铭的设计更注重与巴黎历史建筑的对话,试图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双塔结构的两座塔楼通过空中连廊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门形结构,既保留了传统拱门的象征意义,又赋予了其现代性的表达。
图片
贝聿铭拉德芳斯之首的建筑立面表现
图片
贝聿铭最初方案的模型,注意与最终修改后的方案略有不同,双塔底部是扭转的造型
图片
拉德芳斯之首与凯旋门的视觉比例关系
双塔象征着开放与包容,体现了现代民主精神;典型的贝氏风格展现了简洁的几何形态、精致的细部处理、以及对光线的巧妙运用,玻璃网格结构极具现代感,又与巴黎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形成呼应;玻璃与金属通过反射和透射效果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既有现代性又能够融入巴黎的城市肌理,建筑表面的光影变化与巴黎的天空相映成趣。其建筑设计摒弃了传统纪念碑式的设计手法,创造了一个开放、通透的建筑空间,这种设计理念似乎与巴黎的城市气质更为契合。
图片
亚拉多·科苏塔的修改方案效果图,巴黎1971年蛋彩画纸版本,修改的方案更趋于完美
图片
最终修改的版本中,将贝聿铭设计的双子塔相连,打造出如抛物线般的造型,同时突显了下方的公共广场空间
在空间组织上,贝聿铭的方案创造了一个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地面层设计了开放的广场,空中连廊提供了观景平台,地下层则与地铁站相连。这种立体化的空间布局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在关键的环境关系处理方面,贝聿铭通过尺度控制和空间过渡,使建筑与周围的高层建筑和谐共存,其尽可能地考虑了与凯旋门的视觉联系,通过轴线关系强化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
图片
法国总统蓬皮杜(右)与贝聿铭(左)
图片
丹麦建筑师约翰·奥托·冯·斯普雷克尔森设计的方案,线条简洁、尺度磅礴
图片
如今贵为巴黎拉德芳斯新区的地标,同样为现代主义风格,却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有着截然不同的两极评价
图片
夜幕中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贝聿铭的方案表现应该更为出色,不过当年评委会认为贝聿铭的方案虽然具有创新性,但与“巴黎的城市气质依旧存在一定距离”,这一评价显然与历史背景的来龙去脉有一定关联:1971年由蓬皮杜总统运作的项目选中了贝聿铭操刀,而1974年蓬皮杜在任上去世,此后接任的密特朗在1982年又重新组织了招标竞赛,结果改变了风向口味,选择了丹麦建筑师斯普雷克尔森的方案,也就是现在所见的大方门洞。
图片
失败伴随着机遇,贝聿铭在随后的卢浮宫改造项目中,以惊世骇俗的玻璃金字塔,实现了从挫折到辉煌的华丽转身
当年对于贝聿铭而言竞赛的失利成为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伴随着遗憾同时也迎来的机遇,在随后的卢浮宫改造项目中,以其独特的建筑智慧,创造出了惊世骇俗的玻璃金字塔,实现了从挫折到辉煌的华丽转身。
03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总馆【美国】
图片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总馆【美国】
图片
其外观突兀扎眼装饰独特张扬,与四周芝加哥学派建筑格格不入,被视为“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经典失败案例
这座建筑知名度相对弱一些,它是全美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过亿美元的投资也使其成为全球最昂贵的图书馆建筑。其位处芝加哥繁华的闹市中心,外观造型突兀扎眼、装饰独特张扬,与四周芝加哥学派建筑格格不入,被视为“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经典失败案例。
图片
其又名哈罗德·华盛顿图书馆,以纪念为芝加哥城市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位黑人市长
图片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又融合了历史传统的质感,其外观简洁、线条硬朗、色彩深沉
图片
侧立面仰视的角度
图片
建筑侧立面,厚重夸张的墙体与尺度巨大的圆拱窗户
图片
三段式底部基座外立面上的悬臂吊灯,颇为精美
其落成开放于1991年,又名哈罗德·华盛顿图书馆,以纪念为芝加哥城市经济、文化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第一位黑人市长。单独来看这座建筑,给人的观感似乎颇为惊艳: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又融合了历史传统的质感,其外观独特、线条硬朗、色彩深沉,主体以玻璃和钢结构为主,体现了现代主义追求功能性与技术性的理念。不过遗憾的是放错了地方,一度被美媒评价为“笨重的、可怕至极的建筑”。
图片
建筑俯瞰的角度红墙绿顶,气势恢弘,装饰独特
图片
建筑顶部装饰细节
图片
建筑屋顶铝制装饰,图案繁复、细节丰富
图片
屋顶上方铝制猫头鹰雕塑装饰,其脚抓书卷,振翅欲飞
图片
屋顶边角的猫头鹰雕塑,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图片
猫头鹰的构图细节生动、尺度恢弘、风格独特,高调而张扬
从俯瞰的角度,它是一座长方体的11层建筑,结构三段式的划分洗练明快;铜绿色的十字穹顶与中央玻璃采光天顶、花哨的屋顶雕塑装饰、屋顶四面三角玻璃幕墙、深红厚重的墙体、尺度巨大的圆拱窗户,于现代主义中汲取了部分古典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屋顶上方铝制猫头鹰雕塑装饰:其脚抓书卷,振翅欲飞;构图繁复、细节生动、尺度恢弘、风格独特,高调而张扬。客观来讲,单从建筑颜值的角度它与“丑陋”一词毫不沾边,磅礴的气场与高调的气质在同类建筑中也并不多见。
图片
整座建筑有一面为整幅玻璃幕墙,这应该是立面中最违和的部分
图片
幕墙立面一侧道路极其狭窄,且旁边紧邻高层建筑,所以可能兼顾采光要求而不得已为之
图片
建筑一侧逼仄的街道与穿街而过的城市轨道交通
图片
图书馆建筑与周边环境一览
整座建筑有一面为整幅玻璃幕墙装饰,这也许是立面中最违和的部分。但考虑到这处立面一侧道路极其狭窄,且旁边紧邻高层建筑,所以可能兼顾采光的要求而不得已为之;在方案实施阶段,设计师将这一最违和的立面“藏”进了逼仄的临街面,以尽可能降低对观感的整体影响。
图片
张扬的建筑外立面与室内乏趣的空间氛围,室内装饰简约,以功能性为主,鲜见有华丽的装饰
图片
位于9层的冬季花园算是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亮点
图片
复古的门厅及墙面装饰细节较好地融合于现代的结构空间,玻璃穹顶采光通透,设计可圈可点
建筑内部纯粹为无趣的现代主义风格,装饰简约,以功能性为主,鲜见有华丽的装饰;位于9层的冬季花园算是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亮点,精美的钢架拱顶与镜面大理石上下呼应,复古的门厅及墙面装饰细节较好地融合于现代的结构空间,玻璃穹顶采光通透,设计可圈可点。仅从感官上来讲,这座图书馆强调了立面外观的恢弘气势与装饰细节的特立独行,但严重缺乏对城市历史与周边环境的综合考量,以至于沦为经典的反面警示案例:建筑的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纸面的效果,而藐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一不小心便会堕如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